宿州,一方厚重的红色热土。
在这里,红色是底色。从孕育遍染皖北大地的革命火种,到成为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英雄的宿州儿女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这里,红色是亮色。从风起云涌的创新实践,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攻坚,宿州坚持党建引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建好主阵地,汇聚起澎湃发展动力。
在这里,红色是暖色。乡村振兴主战场、疫情防控第一线、文明创建最前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全市27万名共产党员、1.2万个基层党组织冲在前、干在先,让党旗在一线飘扬。
强基铸魂,擎旗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宿州市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探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
盛夏时节,万木葱茏。在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党员干部群众追随革命先辈足迹,重温入党誓词,传承淮海战役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1948年12月16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进驻萧县蔡洼村。次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首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齐聚蔡洼,召开了唯一一次总前委全体会议,并在这里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如今的蔡洼,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景区负责人刘毓峰告诉记者,党史学习教育中,蔡洼景区用足用活红色资源,依托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红色资源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历史教材。近年来,宿州市充分发挥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拂晓报》报史馆等红色资源优势,加大保护传承,创新呈现形式,擦亮红色地标,推动红色资源热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萧县加大对蔡洼景区、萧宿铜灵烈士陵园等现有红色资源的保护,形成以蔡洼、萧县苏维埃旧址、陈履真烈士墓等为轴心的红色旅游带。埇桥区对全区革命文物进行摸排登记,组织红色旅游规划编制专家到栏杆镇石相村、符离镇四山子村、芦岭镇盛圩村等地开展文物普查、建立红色档案。泗县多次组织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整理出一大批红色文物,加强科学保护。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近年来,宿州市通过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写红色征文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各类传承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着眼发挥红色资源的“营养剂”作用,各地创新红色文化供给,组织群众性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铜板响叮当,说一段快板你欣赏。1940年新四军血战栏杆山……将士们策马飞奔追残敌,铁骑长啸踏鬼狼,驰骋皖东北根据地,留下美名万古扬。”在埇桥区栏杆镇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石相旧址,66岁的义务讲解员郭清泉用快书的形式,向参观者讲述“红一团血战栏杆山”的战争场景。鲜活生动的讲解,动人心魄的故事,让在场的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当年新四军在宿州大地英勇抗日的烽火岁月。
“乡亲们运粮忙支前,稳推车轮紧步撵,粮食弹药齐来运,日夜兼程把路赶……”萧县以发生在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萧县蔡洼的历史故事为主线,拍摄历史纪录片《父辈的胜利》。影片将红色文化和当地剪纸艺术相融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获评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
一个个红色人物、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背后的红色故事,无不传递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建强“红色堡垒”,夯实基层基础
“今年小麦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按照市场价格3.10元/公斤计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约的3806亩土地第一季就能赚327万元。”谈起今年的午收,萧县张庄寨镇欧庙村党总支书记、欧庙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晨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晨光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欧庙村通过“党组织 农户”“保底 分红”的模式,以每亩900元的保底租金从农户手中集约土地,把农户变为合作社“股东”,将土地集中连片,开展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既有效防止“非农化”和耕地“非粮化”,又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为民办实事的‘腰杆子’也硬了。”李晨光表示,据估算,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50万元,社员人均年增收约800元。下一步,欧庙村将做强面粉、面条、馒头等食品加工产业,利用线上 线下双向运营模式,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在破解村级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问题上,宿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创新实施“选青推优”计划,“下深水”摸排招引优秀人才,为村级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通过公安、人武、人社、团委、妇联以及驻村工作队等“六个渠道”,摸排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巾帼”能人、致富能手等“六类人群”1.1万多名,建立本土优秀人才名录。去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班子结构、基层政治生态整体优化,进一步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基层一线是干部增长见识、锤炼本领的大课堂,也是锤炼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宿州市把那些政治过硬可靠的忠将、敢于担当负重的干将、善于攻坚克难的闯将,选派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淬炼提色。
2015年起,宿州市在全省率先选派359名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宿州市有序压茬开展轮换,推动全市374个村的1122名选派干部有序进驻乡村振兴主战场。通过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广大驻村帮扶干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行动排解民忧,其“领头雁”“桥头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中,市委组织部作为全国唯一市级组织部门荣获2018年“组织创新奖”;牺牲在抢险救灾一线的选派帮扶干部曾翙翔烈士荣获2019年“奉献奖”;萧县孙圩孜乡马庄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焦凤军、泗县“旗牌星”精准扶贫联动新机制,分别获评2020年“贡献奖”“组织创新奖”。宿州成为安徽省唯一连续4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的省辖市。
在城市,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宿州市坚持“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群众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加大园区、商圈市场、行业协会、物业企业等城市新兴领域党组织组建力度,打造南翔云集等市级商圈党建联盟,建立“非公工委 若干行业党委”工作模式,成立互联网、“小个专”等市级行业党委,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对辖区内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实行兜底式教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破除党建“空白点”,拓展“两个覆盖”。
激活“红色细胞”,推进社会治理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止,我们不退!”“7·19”埇桥区疫情发生后,各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就地转为居住地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共产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主动亮明身份,积极认领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为了实现力量下沉,市区联动在主城区推行疫情防控“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管理制度,明确“三长”各自职责分工,配合街道、社区做好所居住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577名“小区长”、4341名“楼栋长”、9399名“单元长”用不眠不休的坚守,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强红色防线。
疫情防控中,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小区“三长”制度,是宿州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宿州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难题,通过多重创新举措,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党员就要能站得出来。”在埇桥区南关街道煤电社区,党员何富民利用一技之长,闲暇时间来到自己的网格,义务为社区居民修理电器、疏通下水道。他的手机号码在社区网格员公示栏公布后成为热线电话,每周都要接好几个活。
“在社区,居民有啥烦心事、堵心事,一个电话打给网格员,他们就会帮着解决,或把问题收集起来,由社区统筹协调解决。”煤电社区党委书记刘莉说,社区党员主动站出来,亮明身份,靠前服务,拉近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治理单元,网格很小、资源很少,但责任重大、作用重要。宿州市放大网格承载能力,汇聚各方资源,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团结到党组织周围,做实做好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大文章”。市里出台《关于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科学划定城市网格141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108人,选任社区“两委”、优秀社工、退休老党员担任网格党组织书记,实现党的工作进楼入户。
小区治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宿州市聚焦破解物业管理中“市场失灵、自治失效、居民失望”等突出问题,探索打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大力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使各方合成一股力、拧成一股绳。埇桥区成立国资控股的红色物业管理公司,对主城区的无物业小区实行全面兜底,服务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服务居民1.3万余户,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事情不分大小,件件连着百姓。宿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乡村干部开展“代办式”“互助式”“社会化”等多种渠道服务,切实做到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
全程代理做好“基础题”。深化拓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组建服务队伍6228支,公开代办事项,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为群众全程代办户籍登记、证件办理、社会救助等事项13.4万个。
互助服务做好“加分题”。组织群众亲帮亲、邻帮邻,广泛开展生产互助、生活互帮等自我服务。动员组织各类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开展政策宣讲、疫情防控、健康义诊、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等常态化志愿服务。
社会化服务做好“拓展题”。围绕家政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青少年兴趣培养、人居环境整治、物业服务管理等,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6万余人次。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踏上新时代赶考之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正以澎湃的激情投身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火热实践中。“红色引擎”正不断注入宿州跨越崛起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