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始终传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牢记尊军拥军的责任与担当,齐心协力抓“双拥”,开拓创新求质量,举全区之力,为助力宿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荣誉称号贡献埇桥力量。2022年,埇桥区被表彰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十姑娘”民兵班,40年来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双拥之花”在埇桥大地上竞相绽放。
高位推动,筑牢坚实双拥基础
埇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双拥办公室、服务中心(站)和志愿者服务队为主的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坚持双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严格双拥工作考核奖惩,工作成效持续向好。
埇桥区尽心竭力为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优服务、强保障。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资金61740.71万元。其中,退役士兵安置资金5165.11万元,优抚优待资金55046.6万元,双拥创建资金441万元,“三难救助”资金1088万元,军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加强引导,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埇桥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开展双拥宣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具体工作中埇桥做到3个坚持。
坚持突出“军味”。每逢“七一”“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他们都对边海防官兵家属进行慰问,并积极开展群众性双拥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先后开展了庆“八一”双拥联欢晚会、“双拥杯”乒乓球比赛;组织广大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者,举办了“我和我的部队”“党在我心中,续写新辉煌”等演讲比赛等活动。
坚持延展阵地。埇桥高标准建设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及时宣传双拥政策。在银行、车站、医院等公共服务窗口建立完善“军人(军属)优先”标识,在主要路段、公共场所新增了永久性双拥标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组织老英模深入区直机关、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驻军单位进行党史军史“红色故事”宣讲,仅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由12名同志组成的“英模宣讲团”宣讲近百场次,受众近万人次。
坚持挖掘典型。近年来,埇桥大力挖掘埇桥籍官兵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埇桥籍现役军人马东,2021年荣立一等功,市、区两级为其家庭举行庆功仪式,并授予“一等功臣”奖匾、发放10万元奖金。退役军人王敏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老复员军人李忠秀,深藏功名60载,荣立特等功2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复员后选择矿上掘进工,一干就是45年。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埇桥均作出了全面深入的报道。2023年7月6日,埇桥区委区政府还为曹村镇湖庄村荣获一等功的现役军人潘瑞亲属开展送喜报活动,激励全区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以他为榜样,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心系国防,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支持驻埇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地共建,促进军民团结,是埇桥区委、区政府的职责所在,担当所在,为此埇桥努力做到“三化”。
慰问驻军常态化。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埇桥党政军领导都分别赴宿州军分区、埇桥区人武部、31602部队慰问、武警支队等进行走访慰问,实现走访慰问常态化。
解决难题经常化。埇桥领导干部坚持过军事日活动,定期了解掌握部队需求,及时解决部队难题。如,31602部队因营房改建,部队面临住房、水、电、路、网等困难,区里及时召开军政座谈会,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帮助部队解难题。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他们还协调北关街道解决了武警支队教导大队的生活垃圾处置难题;协调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部队共建,设立军人优先窗口,搞好一站式服务。
双拥共建制度化。全区各级各部门踊跃与驻埇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近年来,先后签订共建协议60余对。区政协、区委宣传部、区文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家单位积极开展“送书画进军营”活动。构建全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双拥格局。
倾力“三后”,助升备战打仗定力
着力解决好“后路”问题。埇桥区认真做好现役军人退役后的移交安置工作,提高安置质量。近年来,全区共接收部队转业士官239人,均安置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着力解决好“后院”问题。对家庭困难、上班离家较远的军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2018年以来,共调整3位军嫂到新的工作岗位;2019年以来对现役军人家属实施“三难救助”10户,发放救助金5.5万元;积极协调推荐随军家属就业,对未就业的军嫂102人次,按市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地发放生活补贴87.5万余元。
着力解决“后代”问题。每年9月份,埇桥都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军人子女教育优待问题。2018年以来,共有 215名部队子女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就读。
坚守职责,弘扬拥政爱民传统
驻埇部队积极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驻军部队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军分区援建的埇桥区蕲县镇大江村,通过几年帮扶,成效明显,成为全省的示范点。区人武部定点帮扶褚兰镇岗孜村,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到村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投入130余万元,为稳定“村出列、户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区人武部注重国防潜力调查,积极协调地方各部门参加国防动员演练。同时,积极协助地方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等活动,主动参与维护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公共秩序,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全稳定。
积极投身文明创建活动。驻埇官兵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争做新时代革命军人。埇桥区人武部先后组织干部职工40余人次,到当地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为敬老院老人理发、剪指甲,并积极与驻地单位结对共建,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受到地方政府高度赞扬和群众一致好评。
牢记使命,永续传播文明新风
埇桥的“十姑娘”民兵班,成立于1983年7月,建班以来,在军地各级的关心指导下,在抓好日常训练、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被人们赞誉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文明乡风的倡导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练兵备战的排头兵,是国防后备力量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姑娘民兵班始终将传播文明新风作为应尽之责。成立之初,就向全社会发出“移风易俗,结婚不要彩礼”倡议;1992年自办村民广播;1999年开设农民书屋;2003年参与创建农民夜校;2007年组建政策宣传小分队;2010年成立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小组。
“十姑娘”民兵班始终勇挑重担、冲锋在前。2007年,“十姑娘”民兵班乘船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2011年春,她们连续十余天奋战在抗旱保苗主战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们始终在第一线,宣讲防控常识。“十姑娘”民兵班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刊发报道,还编入了《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民兵卷。
讲好“十姑娘”民兵班的故事,发扬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埇桥正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